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目前定居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作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担任新语丝社社长。1998年起专门从事互联网开发和写作。如果说金庸因写武侠小说而成名后就被尊称为“大侠”的话,那么被称为“网络斗士”,经常在网上舌战群雄、打抱不平的方舟子更具有“侠”的气质,所以不妨将他称为“网侠”,处于对其人其事其网站的兴趣,记者日前利用他回国的机会,就他创办《新语丝》及新语丝网站的经历进行了采访。
点击www.xys.org(国际版)或www.xys2.org(国内版),你就会走进《新语丝》,这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创作类电子杂志,于1994年2月创刊,1995年6月又建立了国际上最早的中文电子文库之一的《新语丝电子文库》,1996年10月建立起新语丝主页,并于1997年4月在纽约申请注册成为非牟利性公益机构。
作为主要创办人的方舟子是1990年中国科大生物系本科毕业后到美国留学的,1995年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做了若干年博士后研究,应当说这样的路与许多留学生走过的没有什么不同。但当他1993年开始上中文网络交流,1994年创办《新语丝》,从此以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网上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并取得成功后,他走的路就显得很特别了。
事实上,当初创办《新语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为海外中国留学生提供一个发表文史创作作品的园地。而后来创建《新语丝电子文库》的动机,则就是为了收藏中文古典文学作品和鲁迅著作,及各方面的文史资料和网友的作品,以便于能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普及科学理性思想。
方舟子是1993年夏天开始上网张贴中文的,最早去的是一个当时刚兴起的网络新闻组——“另类·中文·文本”(alt.chinese.text,简称ACT),一个没有任何管制的自由论坛。这个讨论组在最繁荣的时候,有全世界几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活动,好像一个超大规模的大学生宿舍。但他很快就发现,在这里交流的内容十分庞杂,不分专题,主要还是互相吵架,一些较好较正式的张贴就在骂声中被淹没在了文字垃圾中。于是他想到何不办一份不吵架的较正式的电子刊物呢?这样一方面可以把好的旧文章收集起来,也让新的文章有了一个发表的园地。于是就有了《新语丝》的诞生。
网络上的“网虫”们,往往都对鲁迅很崇拜,因为鲁迅犀利的文风很合网络文学的口味。不过方舟子深受鲁迅影响更多的则是他对社会的理性批判精神。这也就不难明白他创办的这份电子刊物要取名为《新语丝》了,当年鲁迅、周作人主编了一份叫《语丝》的刊物,在中国文学史上很是独特,“无所谓一定的目标,统一的战线”,只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这就是当年《语丝》的风格。方舟子发现他们的新的电子刊物与前辈们所创办的在性质很有点类似。而且从字面上说,网是由丝组成的,发表在互联网上的文章叫作“语丝”应当说再恰当不过了,加上“新”字,既有别于以前的《语丝》,也表示他们提倡清新的风格。
据方舟子透露,为了表示对鲁迅的纪念,网站主页上“新语丝”那几个字就是鲁迅的笔迹——是方舟子从鲁迅当年的手稿中选出来的。
由于“新语丝”不是一个商业性的网站,所以避免了许多国内网站的通病——大量“烧钱”,然后难以为继。它的工作人员都是义务的,避免了技术人员高工资的支出;它不需形象宣传,节省了巨额广告费。尽管一切看起来很简单,但网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时候仍难免几分尴尬和波折。“新语丝”没有自己固定的服务器,于是访问的流量一大,就可能造成他们所借用的网络的拥堵,这使得他们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不得不经常“搬家”。而与艰苦的创业条件相比,内部的分裂对于“新语丝”的冲击则要大得多。
1996年底,当时的一家网络公司“亚美网络”想要把各个中文电子刊物都集中在自己的网站上,美其名曰提供赞助。先找上了新语丝,表示他们愿意提供一个较固定的机器,而方舟子在要求保持“新语丝”完全独立性的前提下,和他们签了一个君子协定。
当《新语丝》准备出版1997年第一期时,亚美网络的人就撕毁了君子协定,要将他们编写的网络版强加给对方,当方舟子提出中止与亚美网络的合作时,“新语丝”也就出现了裂痕。于是一些编辑在编辑部内部发动了对方舟子的批判;亚美网络的人还向方舟子的学校打小报告,诬陷他是黑客,要求禁止他上网。于是新语丝编辑部搞了一次非正式的投票表决,成了四票对四票,双方僵持不下。
方舟子见“新语丝”有被商业公司吞并的危险,就在二月份,按原计划在纽约正式将其登记注册成非赢利机构,于是一些人宣布退出新语丝,去为亚美网络办《国风》,经历变故后的“新语丝”终于又茁壮地成长了。
谈到现在网站的生存状况,方舟子很潇洒地告诉记者,现在生存已不成问题,新语丝两个镜像站点的点击数加起来每天大约40万,在海外中文网站中名列前茅。网站访问量大,带来的广告收入完全可维持运行费用。
记者曾很好奇的问过方舟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文网站以及中文电子刊物国内外创办了那么多,偏偏“新语丝”就声名雀起取得成功了呢?他将之归纳为七点原因:一是办得早。在互联网方面,先声夺人特别重要;二是持之以恒,六年来毫不间断,而同期的杂志、文库多已停办或者衰落;三是有理念,理念就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传播中华文化和科学精神;四是主办动机单纯,不带商业目的。可以说是为了玩,也可以说是保留了互联网早期的那种奉献精神;五是质量上严格把关,绝不迁就;六是民主与“独裁”相结合的独特编辑制度,每期《新语丝》杂志都由责任编辑全权负责,轮流担任责编;最后一点是广大读者的支持。《新语丝》的读者未必是最多的,但她拥有一个最忠实的读者群。
很多读者都对“方舟子”这个笔名很感兴趣,弄不懂是否典出《圣经》中的“挪亚方舟”。方舟子解释说,方舟是两条船并在一起行驶的意思,方舟子就是脚踏两只船的人,以比喻自己在科学与人文领域里“两栖”的特点。看来此“方舟”非彼“方舟”是也。
记者很诧异于他何来那么多时间既办网站,又读书、研究和写作。他表示只是把以前用来娱乐、社交的时间花在了网上,还有就是写了十年的日记也不写了,改为张贴、写作。他认为像增加新资料、更新网页、解答读者问题,其实花不了多少时间的。对新加的资料,不管是读者寄来的还是自己找来的,如果篇幅不是太长,在加入之前他都会看一遍,改正错字、略加排版,这比较花时间,不过也相当于阅读,对自己也很有好处的。
至于生活来源,方舟子坦言他有一个专利收入还算不少,加上海内外的稿费,和国内的朋友合开的网上书店(汉林网上书城)等,杂七杂八加起来,对于消费不是很高的他,生活起来绰绰有余。
方舟子认为上网比较早的人,都很想保持互联网早期那种非商业性、义务服务的传统,在网上活动只是出于兴趣和娱乐,并不带有商业目的。所以新语丝当初注册成非赢利性的机构,并将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尽管创办者们和历届编委都是业余爱好者、以后也没有专业化的打算,但是创刊伊始,创办者就已决定在一块自由散漫的阵地上树立起一面正规的旗帜。它的严格的选稿标准,它的一丝不苟的排版和校对,与传统文学刊物相比毫不逊色,跟大多数网络刊物相比倒有所不同。
作为一份海外留学生的读物,在《新语丝》的发刊辞中,方舟子曾写道:“我们相信,这张网伸到汉字的发源地,让亲人们听到我们的心声的日子不会太远。”当一九九六年互联网连到了中国时,《新语丝》成了第一份回归祖国的中文网络刊物。目前《新语丝》的编委、作者和读者都约有三分之一在国内。
祝愿这份网络上的“雨丝”永远滋润读者的心田。